莫爾旦(右一)和朋友在一起。
浙江紹興魯迅故里。
廣西桂林陽朔縣葡萄鎮仙人臺。
薩利姆在桂林理工大學留影。
黃偉豪參加了深圳大學國際合唱團,參與了《讓世界充滿愛》《國家》《冰雪之望》等作品的錄制。圖為黃偉豪近照。
藤村有紀表示,自從學漢語以來,對中國有了越來越深入的了解。圖為藤村有紀近照。
漢服情緣
莫爾旦
初識漢服是在社交平臺抖音上,我深深被它的美所吸引。漢服就這么突然闖入我的世界,就像《如夢令》中寫到的“沉醉不知歸路”一樣,只是一眼,我便愛上了這種獨特的服飾。
這讓我十分好奇,到底是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下才能有如此美的服飾呢?當時,我像著了魔一樣在抖音上搜索和漢服相關的視頻,還去圖書館尋找有關漢服的書。我夢想著,自己有一天能穿上華美的漢服漫步在西安的大街上,感受中國歷史的悠悠歲月。
加深對漢服的了解是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課堂中。通過老師們耐心、生動的講解,我了解到絲綢之路促進了漢唐時期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對漢服的發展也有影響。
在漢語文化實踐課中,我們到了陜西歷史博物館。出土于永泰公主墓的壁畫《宮女圖》讓我印象深刻,畫中風姿綽約的宮女神采照人,有的似在和其他宮女交流,有的執團扇……形象極為生動。
西安大唐不夜城是我最愛去的地方,這里不僅是網紅打卡地,也是眾多漢服愛好者的天堂。我在這里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欣賞了精美的漢服表演。
2021年夏季,我終于圓夢,穿上了夢寐以求的漢服。我們到漢陽陵參觀學習,講解員向我們講述了漢服的歷史由來、變遷發展和傳承意義,我看到了高等級禮服的雍容華貴以及百姓服裝的簡潔舒適,了解到中國文化重視衣冠服飾、重視禮儀,也了解到漢服和禮儀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我們嘗試穿漢服,學習古代揖禮,體驗投壺之禮。
原來中國人面對長輩和平輩有著不同的禮儀,我被中國的禮儀文化折服,加深了對漢服所蘊含文化內涵的理解。我們還學習了漢服舞蹈,在大雁塔穿著精致的服飾,給市民提供了一場獨特的禮樂文化盛宴。
漢服所呈現的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與和合共生,與今日的中國如此相似。我向往如此包容的中國,作為來華留學生,我立志為中國和我的祖國土庫曼斯坦之間的友好交流貢獻一份綿薄之力。(作者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土庫曼斯坦留學生)
從余杭塘路到魯迅中路
樸善锳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币痪涿钥梢宰屇闶芤娣藴\。在我背誦的許多名言中,魯迅的這句話是我最喜歡的。
每當我在準備期末考試抱怨沒有充足的學習時間,或者以沒有時間為理由推托事情的時候,腦海中就出現魯迅先生的樣子,趕緊告訴自己要抓緊時間行動起來,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從7歲開始的在華留學生涯中,我與魯迅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初中一年級的語文課本里。我還清楚地記得,分析、背誦魯迅深奧難懂的文章是我初中時期的一大挑戰。雖然至今我還未能真正理解魯迅的文章,但是他棄醫從文的故事與愛國精神以及勵志名言都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激勵著我努力上進。從那時起,魯迅便成了我十分尊敬的中國作家,而這一顆敬佩之心在去年6月23日把我帶到了浙江紹興——魯迅的故鄉。
“魯迅故里站到了?!钡罔F里的播報剛落,我便穿過擁擠的人群加快腳步,因為迫不及待地想開啟旅程。走出地鐵站,迎接我的是蔚藍天空與朵朵白云,還有散發著耀眼光芒的太陽,像是紹興給我和所有來魯迅故里的游客的一份見面禮。
“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span>
充滿魯迅童年回憶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我印象最深的文章,因為文中這段對百草園的描寫使我一直以來對他筆下這個兒時的美好“樂園”十分向往。親眼所見,心情十分激動。
我到的時候,正值盛夏,百草園里綠草遍地、百草茂盛,耳邊還傳來聲聲蟬鳴與鳥兒動聽的合唱。這個充滿著顏色和聲音的生機盎然之地使我心曠神怡,這里又何嘗不是屬于我自己的一片小“樂園”呢?
戀戀不舍地離開百草園,越過一座小石橋,便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三味書屋。來到這里是為了親眼看到魯迅在他的課桌上刻下的一個“早”字。據說魯迅為了照顧父親而常常遲到,因此在課桌右上角刻了一個“早”字來提醒自己,這個字意味著魯迅從小嚴格要求自己。
走出三味書屋來到魯迅紀念館,紀念館里魯迅生前使用的實物和親手寫下的手稿,還有許多照片與書信,生動地展現了這位偉大的中國作家的生平事跡,還有不怕挫折、自強不息的精神。
結束了魯迅故里之旅回到學校,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圖書館找到《朝花夕拾》,重新開始閱讀魯迅的文章。我想,說不定里面有很多過去不曾發現的精彩正等著我去重新發掘。(作者系浙江大學韓國留學生)
緣此初心 只此青綠
薩利姆
2022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舞蹈《只此青綠》引發關注。熒幕上的青綠讓我想起了我留學的城市——廣西桂林,我永遠也忘不了桂林的那一抹青綠。
那是一個春日的午后,中國朋友帶我去了一個叫作仙人臺的地方,我由此找到了打開桂林山水的正確方式。仙人臺位于桂林陽朔縣葡萄鎮一座無名的山上。沿著一條驢友和攝影愛好者踩出來的小徑往上爬,翻過一個山坡,眼前豁然開朗,滿眼青綠!那雨后春筍般矗立的群峰是墨綠,婀娜多姿、形態各異;那清澈見底、波光粼粼的漓江是碧綠,在這里拐了一個U形的大彎,在群山間蜿蜒前行;那春日里茁壯成長、抽枝發芽的植被是嫩綠,微風輕拂,含笑點頭;就連那在山水間繚繞的云霧,在這綠水青山間,仿佛也印染上了淡淡的薄荷綠,久久不愿散去。這里四下無人,遠離塵囂,就連漓江上游輪的汽笛聲也被調成了靜音。怪不得這里叫作仙人臺,雖然看不見仙人,但是卻能看到只有仙人才能看到的仙境。此時此刻,我只想張開雙臂,盡情擁抱眼前的美景,唱上一曲……
老實說,初來桂林時,我有些失望。印象里中國的城市應該是像北京、上海、廣州那樣高樓林立的都市。后來聽老師解釋才知道,桂林是一座旅游城市,“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是聞名于世,很多游客慕名而來,為的是看桂林山水。為了保護桂林山水的原貌,不被高樓大廈遮擋,市區內建筑高度都有嚴格規定。
漫步在桂林街頭,站上解放橋,橋下就是川流不息的漓江。再往遠處眺望,則是依稀可見的穿山和塔山。登上逍遙樓,隔江相望,東邊七星公園的七座山峰已在那里默默佇立,閱盡這座小城的繁華與滄桑。爬上疊彩山,你就會發現桂林的自然風光與人文建筑竟是如此和諧共生,在大片青綠的自然山水中間包裹著排列有序的灰、白、紅的建筑,不但沒有破壞自然風光,反而給這片青綠點綴了些許人間煙火氣,一如中國山水畫中常見的亭臺樓閣,不但不突兀,反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桂林出行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桂林的街頭很安靜,街上行駛的大部分都是電動汽車。如果你騎著自行車在城里四處閑逛,鈴聲回蕩在街頭,格外清脆悅耳。由此可見,綠色出行的概念早已根植于當地人的生活當中。
濱江路是我最愛逛的一條路,有一次我在濱江路上散步,被漓江邊的一群人給吸引住了。他們大概有數十人,身上都穿著綠色的馬甲,有老人、年輕人,還有孩子。他們一手拿著夾子,一手拿著一個塑料桶,在漓江的河灘上慢慢行走,不時夾起河灘上的東西裝進塑料桶里。我很好奇地走過去問:“你們在做什么呀?”
“我們在清理漓江邊的垃圾?!?/span>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漓江是我們的母親河。作為桂林人,我們有義務保護母親河!”
望著他們遠去的綠色背影,我終于明白了漓江為什么會清澈見底,這一方山水為什么會綠意無限。我想,正是這些可愛的人們讓桂林“只此青綠”。(作者系桂林理工大學喀麥隆留學生)
唱響中國故事
黃偉豪
我對唱歌情有獨鐘,參加深圳大學國際合唱團讓我的留學生涯煥發光彩。
加入大學國際合唱團源于一次偶然的機會。有一次,合唱團在校內演出,團員們未借助任何樂器,通過不同聲部的合唱展現音樂作品,我當時就被吸引住了,便萌生了加入合唱團的念頭。
加入合唱團后,受疫情影響,我參與演出的第一首歌曲《你的答案》在線上錄制。錄制這首歌是希望通過音樂鼓舞人心。在選擇拍攝地時,我特意選了一個偏暗的地方,為的是對應歌詞“黎明的那道光會越過黑暗,打破一切恐懼,我能找到答案……”當時,來自不同國家的團員分散在世界各地無法相聚,只能以網上連線的方式練習,大家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實現了預定的目標。
后來,我陸續參與《讓世界充滿愛》《國家》《冰雪之望》等作品的錄制。我發現,每一次錄制都會有新面孔加入到合唱隊伍中,大家在這里盡情享受著音樂和友誼帶來的快樂,感受著不同國家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我們就像一個世界大家庭,相親相愛、互相鼓勵。
回首往日的美好時光,合唱團見證了我在音樂路上的成長——從忐忑不安到站在臺上的落落大方,不僅為我的留學生活增添了亮麗的色彩,還讓我結識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感受到了跨越時空的溫暖。
在合唱團中,我們跨越語言、文化等的不同,唱響星辰大海,唱響大美中華,通過音樂這條紐帶搭建起了交流的平臺,展現了留學中國這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故事。
用音樂講述中國故事,這就是我的愿望。(作者系深圳大學泰國留學生)
學漢語 吃餃子
藤村有紀
我的外祖父是一名廚師,他跟著中國師父學做中國菜之后,便在家鄉的小鎮開了一家餃子店。在我小的時候,時常聽他說起中國師父和其女兒的小故事,給我很溫馨的感覺。久而久之,我對中國萌生了好感。
我從小就喜歡中國傳統文化,一想到中國,腦海里出現的就是水墨畫般的山水景象。然而,我對當代中國發展的認識還是模糊的。后來,我通過各種媒體和社交平臺上的信息,對中國的認知在不斷增長。比如,觀看2022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時,我看到中國傳統樂器的表演特別精彩,也感受到了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文化氣息。那時,我腦海中的水墨畫被涂上了彩色。
在日常生活中,我對中國的認識也在日漸增多。
在日本東京的池袋附近有很多中餐館。有人說,日本池袋的各家中餐館相當于中國本土的飯館,因為大部分廚師以及客人是中國人,跟一般的日本中餐館相比,菜品味道更地道。我為了實地感受一下,便和中國朋友選了一家四川菜餐館。到餐館后,我發現正宗的四川菜比我想象中的更辣、更美味。
還有一次,我通過學漢語跟一個中國人成了朋友。一天,他來到我家附近,因為我居住城市的餃子挺有名,于是帶著這位朋友去了一家餃子店。到店后,他點了一些餃子,沒點米飯。這讓我很驚訝,因為在日本中餐館的菜單里面常常會出現餃子、拉面和米飯的搭配,甚至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已經習慣了邊吃餃子邊吃米飯。
這些對中國美食的新認知不僅讓我感受到了中華美食的魅力,也讓我對飲食文化差異有了新的認識。
自從學漢語以來,我對中國文化有了越來越深的了解。我也明白,如果要了解一個國家,就要先學語言,因為語言不僅是文化的載體,還是溝通的橋梁。希望我的中文學習更上一層樓。(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日本留學生)
?。ū疚呐鋱D均由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提供)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