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系統轉型:概念、機制與實踐
Food Systems Transformation: Concepts, Mechanisms and Practices
Volume 10·Number 1·March 2023
近日,《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英文簡稱FASE)出版了2023年第1期題為“食物系統轉型”的專輯。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AGFEP)講席教授、院長樊勝根和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孟婷組織了本期專輯,主要關注食物系統轉型以實現糧食安全和環境可持續的目標。本期專輯共有10篇文章,包括來自世界各地作者的評論與研究。圍繞系統視角、生產、消費、支撐等四個主題進行詳細論述,幫助讀者全面了解食物系統轉型的研究進展。
· 專 輯 概 述 ·
﹀
﹀
﹀
全球食物系統面臨著相互關聯且復雜的重大挑戰,包括氣候變化、極端天氣事件、自然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喪失、新出現的動植物疫病、地區沖突及貿易波動。在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大規模流行期間,全球不能保障食物安全的人口數量急劇增加。據估計,2021年,全球約有7.02億至8.28億人受到饑餓困擾,僅由于全球疫情暴發就增加了1.5億人。如果不采取緊急行動,收入的減少、糧食價格的上漲以及供應鏈的持續中斷將導致全球食物不安全狀況更加嚴重,特別是每個國家的脆弱群體都會受到影響。
食物系統包含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食品加工和服務業,還包括所有參與者及其在技術創新、投入、生產、儲存、運輸、加工、銷售、消費和處理全過程中的相互關聯作用,以及更廣泛的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向更加高效、健康、可持續、有韌性和有包容性的食物系統轉型。
為了突出食物系統轉型的研究進展,我們為《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FASE)組織了本期專輯,主要關注食物系統轉型以實現糧食安全和環境可持續的目標。本期專輯共有10篇文章,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作者的評論與研究。貢獻者都是致力于研究食物系統轉型機制和手段的備受推崇的學者。
主題包括:(1)系統視角:討論食物系統的挑戰、應對措施、途徑與前景;(2)生產:可持續性農業生產技術與管理方法的創新和采納;(3)消費:消費者的膳食模式,及其對食物浪費和食品標簽的態度和行為;(4)支撐:通過引導投資和金融支持來支撐食物系統轉型。
▎食物與農業:系統視角
孟婷和樊勝根(DOI: 10.15302/J-FASE-2023493)從系統視角探討了中國食物與農業的轉型。文章界定了食物系統的概念和范圍,回顧了中國農業食物領域發展的歷史沿革,并提出了改革中國食物系統以實現國家多元發展目標的政策建議,包括優化補貼/支持政策,推廣多贏技術,優化投資和金融支持,引導行為轉變,加強全球合作。
東亞和東南亞處于食物系統與資源環境相互作用的重點關注區域,并受到極端氣候和天氣相關事件的不利影響。周云逸和合作者(DOI: 10.15302/J-FASE-2023492)基于政策視角對已有研究進行了綜述分析,有助于識別氣候適應性食物系統的脆弱性和提出關鍵工具。他們發現,針對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農業目標、氣候智能型農業和市場的一體化整合是建立東亞和東南亞食物系統復原力的有效途徑。
▎加強可持續生產
楊皓越與合作者(DOI: 10.15302/J-FASE-2023482)發現技術環境,如技術培訓和新技術的易獲得性,對農民使用有機肥和生物農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具體而言,通過與家人和朋友交流獲得的技術信息,有效地促進了小規模農戶對有機肥和生物農藥的使用。相比之下,技術培訓對影響較大規模的農戶使用有機肥至關重要。
徐東浩與合作者(DOI: 10.15302/J-FASE-2022475)探索了通過改善香蕉種植園的田間管理來緩解土壤酸化的規?;r業效益。他們發現,較大的農場可以帶來香蕉產量更高、波動更小的雙重效益,并通過用有機氮肥代替無機氮肥來緩解土壤酸化,支持可持續的土壤管理和食物生產。
Edi Dwi Cahyono與合作者(DOI: 10.15302/J-FASE-2022476)研究了咖啡彎枝林場耕作技術的優勢,以克服松林陰影下的光照限制。研究結果表明,當地技術具有較高的比較優勢,也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而且被認為是更環保的途徑。
▎引導消費者行為
朱茂然和宗?。―OI: 10.15302/J-FASE-2023489)的研究表明,將現有的三種飲食模式(準南方、準北方和準西方模式)轉變為兩種可供選擇的推薦飲食模式(中國飲食模式和地球健康模式)可以促進環境和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范豪與合作者(DOI: 10.15302/J-FASE-2022472)調查了大學食堂食物浪費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感知行為控制、性別、月生活費、BMI、用餐時間、用餐期望和食物分量與學生浪費食物行為顯著相關。因此,他們認為有必要在校園推廣減少食物浪費的宣傳教育,加強后勤部門的管理,優化食堂的食物份量。
徐穎晨和Patrick S. Ward (DOI: 10.15302/J-FASE-2022478)發現,中國城市消費者愿意為消費后回收材料(rPET)制成的塑料飲料瓶支付溢價,提供環境信息和貼上綠色標識標簽分別提高了消費者對rPET瓶的估值,兩者共同使用發揮了最顯著的作用。
▎優化金融支持
Eugenio Diaz-Bonilla(DOI: 10.15302/J-FASE-2023483)研究了與食物系統轉型融資相關的不同方面。文章分析了管理、調整和擴大活動所需資金的不同方法,以實現理想的食物系統轉型。為了優化現有資金的回報,需要從適當的宏觀經濟和總體激勵框架開始,進行大量改進,以指導消費和生產決策(內部流動)。還需要探索調整、優化與擴大與國際發展基金、公共預算、銀行系統和資本市場有關的資金流動。
大量證據表明,農業研發與創新是農業生產率增長和減貧的關鍵驅動力,但由于對農業食品研發的投資持續不足,亟需抓住實現食物系統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機會。Gert-Jan Stads及其合作者(DOI: 10.15302/J-FASE-2023484)指出,提高生產力并不是農業研發的唯一目標;制定和實現社會、經濟、營養和環境目標對于應對全球食物系統挑戰越來越重要。文章回顧了過去50年來研究和創新如何塑造了食物系統,以及它們將如何在未來幾十年繼續發揮關鍵作用,以提高農業生產力、資源利用效率和食物系統轉型的韌性。
作為特邀編輯,我們感謝所有作者和審稿人對本期專輯的貢獻。我們也非常感謝FASE的編輯團隊提供了這個平臺,討論如何促進中國和世界范圍內的食物系統轉型。
· 組 稿 專 家 ·
﹀
﹀
﹀
樊勝根
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AGFEP)講席教授、院長。在加入中國農業大學前,曾于2009年至2019年擔任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長。研究方向包括食物與營養安全、農業農村發展、減貧、食物系統轉型與全球糧食安全。目前擔任CGIAR系統董事會成員,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董事會主席,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 董事會副主席,兼任世界糧食獎顧問委員會委員和EAT-Lancet委員會委員。被授予農業與應用經濟學協會(AAEA)會士和國際農業經濟學家協會(IAAE)終身榮譽會員。
孟婷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畢業于美國佐治亞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后出站。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學和資源環境經濟學,包括綠色可持續技術的采納、農業環境政策非市場評價、氣候變化與農業等。在國內外高質量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F任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成員。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