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到2035年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更加協調、特色更加彰顯、優化調整機制更加完善。
推進高校專業結構優化調整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內在需求,也是高等教育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美國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一直注重加強對高校專業的管理,在專業結構調整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
一是加強州政府對高校專業設置的宏觀調控。專業設置曾經一度是美國高校自治的范疇,政府很少對其進行管理。20世紀60年代以后,由于資源限制、外部問責增加等問題,州政府開始加強對高校專業設置的宏觀管理。市場無序競爭帶來的專業重復設置、區域布局不合理、高校同質化發展等問題都需要政府的介入。為此,各州相繼建立了“州高等教育管理委員會”“州高等教育協調委員會”“州高等教育咨詢委員會”等管理機構。這些機構的一項重要職責是管理高等教育專業設置,包括新專業評審、現有專業評估以及定期發布州內戰略性產業相關專業目錄等,促進高校專業結構優化調整。
二是健全專業設置的內外部管理制度。美國通過建立完備的高校專業設置內外部管理制度,有效解決了專業重復設置的問題,促進實現了專業結構與社會需求的動態平衡。在外部管理制度上,州政府通過實施新專業審批制度、現有專業評估制度、財政激勵引導制度等手段,引導高校專業建設方向,促進專業結構持續優化。從內部管理制度來看,美國高校具有較大的辦學自主權,針對專業設置、撤銷、停辦等事項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有效防止了專業設置與調整可能造成的亂象。這些內外部管理制度使專業結構優化調整貫穿于專業建設的各個環節。以新專業設置為例,高校在向州政府提交新專業申請書之前,要先發給州內其他公立高校、大學協會和其他相關組織審核,同時接受外部專家評審。新專業申請書上要寫明該專業與其他州內公立高校已有專業的相似和差異之處、與相鄰其他高校同類專業的相似和差異之處,并提供相關證據。這就有效避免了專業重復設置的問題。
三是依靠發達的市場調節機制。市場調節一直是美國高校專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力量。盡管州政府加大了宏觀調控的力度,但其對高校專業結構的調控很大程度上還是基于對勞動力市場人才需求的考察分析。市場之所以能對高校專業結構發揮有效調節作用,一方面是由于美國高等教育的高度市場化,正如斯蒂芬·米歇爾指出的,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本質是多個買家和服務提供商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激勵甚至迫使高校不斷創造、增加和升級其專業供給;另一方面,美國具有完備的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包括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對接機制、人才需求預測機制等,這為市場調節作用的有效發揮提供了保障。譬如,美國勞工統計局每兩年發布一次未來10年的就業趨勢預測,對新增崗位的數量和職業類別進行預測。
四是發揮專業評估的作用。早期的美國高校專業評估只是大學內部開展的管理活動,評價目的主要聚焦于專業改進和課程調整。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州一級的專業評估開始出現,這種州政府組織的對高校專業的外部評估是“對專業效能、生產力和質量保障問責給予更大關注的產物”,很快成為各州進行專業結構宏觀調控的有效工具。1990年時,美國有39個州制定了在州級層面對高校專業進行評估的政策。美國高校的現有專業受到更嚴格的關于資源重組、整頓和專業停辦的評估。評估結果應用于專業結構調整、戰略規劃、預算等管理決策,成為州政府和高??茖W決策的重要依據。
在美國,專業是指一組學位課程的集合,即“為特定學生群體設計的一系列課程和體驗”。而我國高校的專業則是相對穩定的實體組織。兩國的專業都是高校的學位項目和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因此,美國高校專業結構調整的經驗同樣可以為我國高校所借鑒。
首先,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做好專業結構調整頂層設計。專業結構調整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美國等自由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顯示,高校專業完全由市場調節有其局限性,為了克服市場調節的缺陷,有必要加強政府對高校專業設置的管理。我國一方面要重視市場對高校專業布局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對高校專業結構布局的宏觀調控。政府相關部門應發揮好統籌管理作用,前瞻性地規劃區域專業結構布局,加強人才需求預測,做好信息服務,健全宏觀調控與微觀管理有機結合的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機制。
其次,加強管理制度建設,完善治理體系。專業結構的持續優化調整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與科學的治理體系。第一,要完善專業設置的內外部治理機制,如高校自我約束機制、外部問責機制、第三方評估機制、多元主體參與機制等,進一步健全治理體系,確保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第二,優化專業結構調整運行機制,包括新專業審批制度、現有專業評估制度、人才需求動態監測機制、專業預警機制、專業退出機制等。第三,加強專業結構調整保障機制建設,針對專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教師安置、資源配置、組織管理等問題做好制度安排,確保專業結構調整順利推進。
再其次,建立專業的大數據平臺,加快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專業結構調整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大量數據支撐,要有完備的信息服務體系。第一,應建立專業的大數據共享平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海量企業的人才需求數據,定期發布中長期產業人才需求預測。第二,建立和完善專業數據庫,收集專業結構布局、專業人才培養、專業畢業生就業、相關行業產業從業人員數等相關數據并及時更新。針對現有統計數據如產業從業人員學歷層次、畢業生就業行業等數據不健全的問題,應加快相關數據統計工作,為專業結構調整提供數據支撐。第三,推動數據開放,與高校、企事業單位等共享專業數據整理與挖掘成果,確保高校能及時獲取相關信息,有的放矢地適時調整專業結構。
最后,探索新型專業評估,支撐專業結構調整的科學決策??茖W合理的專業評估能為政府和高校的管理決策提供依據。近年來,一些省市在高校專業評估上有一些探索和實踐,但是大多以質量保障為目的,重視對專業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的考察,對專業社會需求、辦學績效、重復設置、結構布局關注不足,也未能與專業認證形成互補效應。有鑒于此,我國應積極探索以結構調整、資源配置、辦學績效等為指向的新型專業評估,并將評估結果應用于專業結構調整、戰略規劃等管理決策,使其真正成為現代大學治理的有效工具。(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本文系該院2021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美國高等教育專業評價制度研究”[GYJ2021024]成果)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神州學人雜志及神州學人網原創文章轉載說明:如需轉載,務必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